返回首页

有关天才相师顶点背后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5-02-21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13年,大船海工接到了来自挪威“系卓尔”船厂价值130亿美元的巨额订单,为他们建造8座海上钻井平台。

  这一笔130亿美元的大单,本该成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腾飞的转折点,可谁也没想到最后变成了噩梦的开始。

  2019年,“系卓尔”公司在建造即将完成之前单方面毁约,中国船厂不仅没能拿到130亿,血本无归,还背上了20亿元的债务几乎破产。

  2013年的大连湾,大船海工接到了一份让整个行业都为之振奋的订单,挪威的Seadrill公司决定以130亿人民币的总价,订购8座海上钻井平台。

  这是当时中国造船业接到的国际海工领域最大单,而大船海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造船走向世界的第一个船厂。

  作为背靠百年老厂——大连船舶重工组建的海工分公司,大船海工成立不到十年,却早已凭借着优秀的团队、过硬的技术,拿下了不少国内特种船舶和高难度工程。

  然而却迟迟没能踏入世界市场,所以这份来自挪威的订单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数字,在订单谈成的那一天,整个厂区就开始工作了起来。

  然而危机从一开始就暗藏其中,在国际贸易中,类似规模的大额订单通常会支付30%到50%的定金,但Seadrill只象征性地支付了10%。

  即便如此,订单一经签订,大船海工便迅速启动建造流程,材料运输、设计绘图、母板切割,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建造这8座平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不但本身庞大,建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达到极高的国际标准。

  几个重大技术节点上,不仅要满足Seadrill的特殊要求,必须在之后的十年里保证钻井平台没有质量问题。

  2018年,Seadrill突然发出通知,宣布取消了订单中的六座平台,理由是国际油价的不断下跌和海工市场的需求疲软。

  还没等厂方消化这份信息,2019年,Seadrill又发出第二封邮件,干脆取消了剩下两座平台的订单。

  原本敲定的一切都变成了空谈,辛苦奋斗五年的努力瞬间悬空,这一连串的取消背后甚至还带着进一步的要求——退还Seadrill支付的那10%的定金,并加上利息。

  就在之前大船海工已经为这些钻井平台垫付了巨额的造价资金,甚至直接导致了厂区现金链的严重紧绷。

  已经完成的大部分平台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还因为设计的定制化无法出售给其他买家,无法找到替代出口、回笼资金,钻井平台横在厂区成了“烫手山芋”。

  而Seadrill以“不可抗力”和“市场环境变化”为由的辩解,也在仲裁过程中抢占了舆论的制高点。

  大船海工的处境急转直下,到了2019年,大船海工正式提出破产重整,负债额超过19亿元,那几个已经建好的钻井平台就这样放在大船海工的仓库平台。

  不过破产重整并不代表大船海工没有翻身的寄回,政府的干预显得至关重要,大连市政府和法院介入了这次重整计划,为大船海工提供了关键的喘息机会。

  债转股政策启动,减轻了部分债务压力,与此同时中国信保也迅速跟进,赔付了17.5亿元,为大船海工的现金流暂时缓了口气。

  企业内部也开始反思,不应该盲目为了冲进世界市场而盲目的接单,这几座竖着的钻井平台成了最直观的教训。

  大船海工在政府的帮助下转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深耕传统非海工船舶市场,提高质量与效率,挽回原有客户的信任。

  企业瞄准了更具前景的清洁能源产业,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大船海工投入大量资源研发环保船舶,在绿色经济中寻找未来的增长点。

  这一判断得到了验证,2024年,一艘名为“北极光先锋”的液化二氧化碳运输船在大连海事局执法船艇的护航下完成首次出海试航。

  同年的11月29日,这艘运输船在大连交付,大船海工造出了全球首制的大型环保运输船,成为国际市场的全新标杆。

  参考资料:中国船厂吃大亏:130亿订单被取消 负债20亿申请破产 海事服务网 国内首例非上市公司“自救式”破产重整成功 人民咨询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